茶派网茶友会

标题: 《道心雕茶》连载:《卷三·品鉴玄微 ​第七 观色​》 [打印本页]

作者: 小智茶文案    时间: 昨天 18:07
标题: 《道心雕茶》连载:《卷三·品鉴玄微 ​第七 观色​》
卷三·品鉴玄微   ​第七 观色​

​观色之要,在察天工之妙,窥造化之机。​​
茶汤之色,非止目赏,乃乾坤之气凝于盏、四时之变萃于汤。昔陆羽著《茶经》,以“澄碧”“琥珀”喻茶性;宋徽宗作《大观茶论》,言“盏面浮乳”“宝光隐现”,皆以色辨茶魂。一盏之间,可见山岚雾霭、星月流转,此谓“茶中有大千”。


​一、三色九品​

​1. 春波映碧空者上​(绿茶、黄茶)


​色相​:新采嫩芽杀青定色,汤色浅黄透绿,似春溪初融、碧玉含光。若龙井之“淡鹅黄”,碧螺春之“翠涛凝雪”,皆需叶绿素存其本真,稍带嫩绿者为极品。
​气韵​:汤色澄澈者,如窥灵台明镜,暗合《茶谱》“茶性洁,色贵清”之论。若现浑浊,则或杀青不足而青草气滞,或揉捻过甚而碎末浮沉。

​2. 琥珀含秋阳者次​(乌龙、红茶)

​色相​:半发酵者汤色金黄若蜜,全发酵者红艳如霞。武夷岩茶“橙金透琉璃”,正山小种“金圈镶赤玉”,皆因茶黄素与茶红素相激,若落日熔金、秋阳淬火。

​气韵​:亮度高者,如《茗笈》所言“汤色鲜亮者,火候得中”;若暗褐无光,则或发酵过度而失鲜活,或焙火焦躁而损灵韵。

​3. 玄膏凝夜气者奇​(黑茶、老茶)


​色相​:普洱熟茶汤色红浓似血珀,老白茶澄若琥珀。其色深沉者,乃茶褐素经年转化,如夜气聚于玄膏,暗藏《茶录》“藏得深红胜浅红”之秘。

​气韵​:上品黑茶,汤虽浓而透光如绫,若观星汉;劣者浑浊若淤,乃湿仓霉变或杂质掺杂之兆。

​二、心法要诀​

​1. 观色三鉴​


​初鉴色度​:取白瓷盏,倾茶汤于光下。绿茶以“春波泛碧”为佳,若现红晕则曝晒过度;乌龙茶忌“青暗如铁”,此乃萎凋失时之症。

​再辨亮度​:举杯迎日,汤缘透光处现金丝者(如红茶“金圈”),为内含物丰盈之证;昏暗若暮云者,多因陈茶受潮或工艺粗陋。

​终察清浊​:静置片刻,汤中若有银毫游弋(如白毫银针)或“冷后浑”(优质红茶),反为精华凝结;若沉淀污浊、悬浮如絮,则必是劣茶。

​2. 五行应色​


​木​(青):绿茶之翠,需杀青锁住叶绿,忌氧化泛黄。

​火​(赤):红茶之红,贵在发酵时多酚酶活均衡,过则暗如焦土。

​土​(黄):老茶之褐,须岁月自然转化,人工速成者色僵味死。

​金​(白):白毫银针之杏黄,离地萎凋方得月光般澄净。

​水​(黑):普洱熟茶之酽红,渥堆发酵需如江河蓄势,缓急相济。

​3. 禅色双修​


​色空不二​:苏轼煮茶,见汤色明灭而悟“空故纳万象”;日本茶道“侘寂”美学,以浊色喻世相无常。

​浊中观净​:六堡茶“金花”浮沉,恰似《坛经》“烦恼即菩提”;茶汤浑浊时,可思“混元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之天道。

​三、古今流变​

​唐法​:法门寺地宫鎏金茶器,佐证唐人煮茶“浮沫皑皑,色如积雪”。

​宋艺​:建盏曜变,茶汤入盏则星斑流转,蔡襄谓“紫光映琥珀,北斗落茶汤”。

​明技​:朱权《茶谱》载“点茶三昧”,以汤色“云脚散”辨击拂功力;许次纾斥浑浊茶汤为“市井俗物”。

​今韵​:台湾茶人创“观色五行卡”,以色谱仪量化茶汤明度;京都老铺守“玄色美学”,奉浑浊老茶为“寂灭之味”。

​结语​:

茶色之观,实为观心。

​春波碧色时,照见山林晨露
​琥珀秋光处,洞明匠人火候
​玄膏夜气中,参透岁月枯荣
昔赵州禅师以茶度人,今吾辈借色悟道——
​举盏问:“混沌未分如何观?”​​
​饮尽答:“清浊俱是妙明心。”​​



注:
​冷后浑​:典出《茶叶审评术语》,指优质红茶冷却后茶黄素与咖啡碱络合析出。

​金花​:特指六堡茶冠突散囊菌,详见《中国黑茶图谱》。

​五行应色​:化用明代田艺蘅《煮泉小品》“茶之色合五行之德”。

: 茶汤色度与天然色素关联

: 红茶金圈与茶黄素含量

: 黑茶汤色转化机理

: 建盏曜变与汤色光影

: 审评术语及清澈度解析

: 冷后浑与茶汤美学






欢迎光临 茶派网茶友会 (http://bbs.teapie.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