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我要加入茶派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手机号快速注册登录

漫述中国茶史与茶文化(八)

来源: 深山古茶 2010-4-2 02:57:39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漫述中国茶史与茶文化(八)中国茶文化形成和发展 作者:不详
出处:网 络
搜集整理:中华茶派茶友俱乐部 中华茶派网;
本辑文章来源于部分茶文化与茶史书籍或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及首发网站所有,中华茶派网转载仅限于茶友交流和学习,严禁任何个人用于商业目的。特此声明!


  一、茶文化的产生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利用茶叶和栽培茶树的国家。茶树的起源至少已有主七万年的历史。茶被人类发现和利用,大约有四五千年的历史。
  茶的利用最初是孕育于野生采集活动之中的。古史传说中认为“神农乃玲珑玉体,能见其肺肝五脏”,理由是,“若非玲珑玉体,尝药一日遇十二毒,何以解之?”又有说“神农尝百草,日遇十二毒,得荼而解之。”两说虽均不能尽信,但一灵缕微弱的信息却值得注意:“荼”在长久的食用过程中,人们越来注重它的某些疗病的“药”用之性。这反映的是一种洪荒时代的传佚之事。
  依照《诗经》等有关文献记录,在史前期,“荼”是泛指诸类苦味野生植物性食物原料的。在食医合一的历史时代,茶类植物油的止渴、清神、消食、除瘴、利便等到药用功能是不难为人们所发现的。然而,由一般性的药用发展为习常的专用饮料,还必须有某种特别的的因素,即人们实际生活中的某种特定需要。巴蜀地区,向为疾疫多发的“烟瘴”之地。“番民以茶为生,缺之必病。”(清·周蔼联《竺国游记》卷二)故巴蜀人俗常饮食偏辛辣,积习数千年,至今依然。正是这种地域自然条件和由此决定的人们的饮食习俗,使得巴蜀人首先“煎茶”服用以除瘴气,解热毒。久服成习,药用之旨逐渐隐没,茶于是成了一种日常饮料。秦人入巴蜀时,见到的可能就是这种作为日常饮料的饮茶习俗。
  茶由药用转化为习常饮料,严格意义的“茶”便随之产生了,其典型标志便是“茶”(cha)音的出现。郭璞注《尔雅·释木》“槚”云:“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今呼早采者为茶,晚取者为茗,一名荈,蜀人名之苦荼。”可见,汉时“荼”字已有特指饮料“茶”的读音了,“茶”由“荼”分离出来,并走上了“独立”发展道路。但“茶”字的出现则是伴随茶事的发展和商业活动的日益频繁,直到中唐以后的事,也正符合新符号的产生后于人们的社会生活这样一种文字变化的规律。
  中国从何时开始饮茶,众说不一,西汉时已有饮茶之事的正式文献记载,饮茶的起始时间当比这更早一些。茶以文化面貌出现,是在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
  两汉三国时期,文人、官宦之家已兴饮茶之习。汉人王褒所写《僮约》卢载了一个饮茶、买茶的故事。说西汉时蜀人王子渊去成都应试,在双江镇亡友之妻杨惠家中暂住。杨惠热情招待,命家僮便了为子渊酤酒。便了不高兴,到主人坟前哭诉,说“当初主人买我来,只让我看家,并未要我为他人男子酤酒”。杨氏与王子渊对此十分恼火,便商议将便了卖给王子渊为奴,并写下契约。契约中规定便了每天应做的事中的“武阳买茶”、“烹茶尽具”两项。这张《僮约》写作的时间是汉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司马相如曾作《凡将篇》、扬雄作《方言》,分别从药物和文字语言角度谈到茶。常(左王右虞)《华阳国志》已见巴蜀出贡茶的较早文录。明人陈霆《两山墨谈》一书曾记有汉成帝(公元前32~前7年)赐赵飞燕茶的事。茶作为贡特,入于内府之后,皇室又每每作为赏,赐品,分发诸勋戚属臣。这说明,在西汉时,饮茶之事,在黄河流域首先在宫廷和贵族阶层流布开来。西汉贵族饮茶已成时尚,东汉可能更普遍些。东汉名士葛玄曾在宜兴“植茶之圃”,汉王也曾“课僮艺茶”。到且国时,宫廷饮茶更经常了。《三国志·吴书·韦曜传》载:吴主孙皓常与大臣宴,不管你会不会饮酒,都要灌你七大升。韦曜自幼好学能文,但不善酒,孙皓暗地赐以茶水,用以代酒。以文人、政治家的视角来看待茶,喝起来自然别有滋味,这就为茶走向文化领域打下了基础。
  两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业已形成,不仅帝王、贵族聚敛成风,一般官吏乃至士人皆以夸豪斗富为荣,多效膏梁厚味。在此情况下,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养廉”的问题。于是,出现了陆纳、桓温以茶代酒之举。南齐世祖武皇帝是个比较开明的帝王,他不喜游宴,死前下遗诏,说他死后丧礼要尽量节俭,不要以三牲为祭品,只放些干饭、果饼和茶饭便可以。并要“天下贵贱,咸同此制。”在陆纳、桓温、齐武帝那里,饮茶不仅为了提神解渴,它开始产生社会功以有,成为以茶待客、用以祭祀并表示一种精神、情操的手段。饮茶已不完全是以其自然使用使用价值为人所用,而是进入了精神领域。
  魏晋南北朝时期,天下骚乱,各种文化思想交融碰撞,玄学相当流行。玄学是魏晋时期一种哲学思潮,主要是以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玄学家大都是所谓名士,重视门第、容貌、仪止,爱好虚无玄远的清淡。东晋、喃朝时,江南的富庶使士人得到暂时的满足,终日流连于青山秀水之间,清淡之风继续发展,以致出现许多清淡家。最初有清谈家多酒徒,后来,清谈之风渐渐发展到一般文人。玄学家喜演讲,普通清谈者也喜高谈阔论。酒能使人兴奋,但喝了多了便会举止失措、胡言乱语,有失雅观。而茶则可竟日长饮而始终清醒,令人思路清晰,心态平和。况且,对一般文人来讲,整天与酒肉打交道,经济条年也不允许。天是,许多玄学家、清谈家从好酒转向好茶。在他们那里,饮茶已经被当作精神现象来对待。
  随着佛教传入、道教兴起,饮茶已与佛、道教联系起来。在道家看来,茶是帮助炼“内丹”,升清降浊,轻身换骨,修成长生不老之体的好办法;在佛家看来,茶又是禅定入静的必备之秀之物。尽管此时尚未形成完整的宗教饮茶仪式和阐明茶的思想原理,但茶已经脱离作为饮食的物态形式,具有显著的社会、文化功能,中国茶文化初见端倪。

     二、茶文化的形成

  唐代是中国茶文化形成期,是中国茶文化史上划时代的时期。
  中国茶文化的形成,以陆羽《茶经》的刊行为标志。陆羽是唐玄宗时复州竟陵郡(今湖北省天门县)人。民间称他为“茶神”、“茶圣”、“茶仙”。陆羽的《茶经》一出,中国茶文化的基本轮廓方成定局。《茶经》是一种独出心裁的文化创造,它把精神与物质融为一体,突出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仅从茶文化学角度讲,陆羽开辟了一个新的文化领域。《茶经》首次把饮茶当作一种艺术过程来看待,创造了烤茶、选水、煮茗、列具、品饮等一套中国茶艺。《茶经》首次把“精神”二字贯穿于茶事之中,强调茶人的品格和思杨情操,把饮茶看作进行自我修养、锻炼志向、陶冶情操的方法。陆羽首次把我国儒、释、道的思想文化与饮茶过程融为一体,首创中毒茶道精神,搭设了中国茶文化的基本构架,为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旧越的贡献。
  唐代,我国茶的生产进一步扩大,饮茶这风盛行南北,同时进一步传到边疆各地。正如《封氏闻见记》所说,中原地区的自邹、齐、沧、隶以至京师,无不卖茶、饮茶。饮茶的普及和茶事的大发展,尤其是商业的需要,使长久沿袭下来的“荼”字表义有极大的不便,于是使“荼”字去一横,完全区别于一般苦味植物的“茶”字应运而生。在茶字出现以前,古代指茶的字和词虽然有槚、选游、苑、荈、(左艹右设)、蒻、(左木右荼)、荼、皋芦、过罗、酪奴等多种,但以荼字多用。荼音tu,但在茶字出现以前,由于专表茶义的需要已经读为cha,故有顾炎武所谓“梁以下,始有今音”(《求古录》)之说。但音异形同仍无法准确地表达“茶”义,终于导致形异。茶字的出现,大约在唐宗元和(公元806~820年)前后。宪宗前的一些碑文上茶文仍为“荼”形,宪宗以后的文宗(公元827~840年)、宣宗(公元847~859年)时便均写成“茶”字了(《唐韵正》)。
  茶文化之所以在唐代形成,除了与整个唐代经济、文化的昌盛、发展有关低外,还与以下几个特殊因素有关。一是茶文化的形成与佛教的发展有关。随唐之际,佛教在中国发展迅速。僧人中的上层人士不仅享受世俗地主高堂锦衣的优裕生活,而且比世俗地主更加闲适。饮茶面要耐心和功夫,将茶变为艺术又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寺院常建在名山名水之间,气候常宜植茶,因此唐代许多大寺院都有种茶的习惯。僧人道士们是专门进行精神修养的,把茶与精神结合,僧道均是合适人选。茶文化的兴起与禅宗的兴盛关系密切。禅宗主张佛在内心,提倡静心、自悟,所以要“坐禅”。坐禅对老和尚来说或许容易些,但年青僧人往往尘念未绝,既不许吃晚饭,又不让睡觉,便相当因难了。能解渴又可提神的茶,成了僧人喜爱的饮料。二是与唐代科举制度有关。唐代采取严格的科举制度。每当会试,考生与考官均感劳乏疲惫,于是朝廷特命以茶果送到度场。举子们来自四面八方,朝廷一提倡,饮茶之风便更快地在士人中流行。三是与唐代诗风大盛有关。唐代是我国诗歌的极盛时期。诗人要激发文思,天要提神之物助兴。有的诗人以酒助兴,相当多不会饮酒的诗人则以茶提神助兴。因此卢仝说:“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此外,还与唐代贡茶的兴起和中唐以后唐王朝禁区酒有关。贡茶促进了名茶、茶具的发展,禁酒令更多人转向饮茶。中国茶文化正是在这种大气候的和特定的环境下形成的。
  
      三、茶文化的拓展

  从五代至宁辽金,是茶文化的拓展期。这一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个大转折时期。从中原王朝看,封建制度起家过了它的鼎盛时期,开始走下坡路。但从全中国看,却是北方民族崛起,南北民族大融合,北方社会向中原看齐和大民展的时期。茶文化正是在这种民族交融、思想撞击的时代得到发展。特别是从茶文化的传播看,无论社会层面或地域都大大超过了唐代。
  从茶文化的社会层面上看,唐代是以僧人、道士、文人为主的茶文化集团领导茗运动,而宋代则进一步向上下两屋拓展。一方面是宫廷茶文化的正式出现。宋朝一建立便在宫廷兴起饮茶风尚。宋太祖赵匡胤有饮茶癖好,历代皇帝皆有嗜茶之好,以至宋徽宗还亲自作《大观茶观》。另一方面是市政民茶文化和民间斗茶之风的兴起。斗茶,又称“茗战”,是古人集体品评茶的品质优劣的一种形式。斗茶之风的盛行,促进了茶叶学和茶艺的发展。
  从地域上讲,唐代虽已开始向边疆甚至国外传播饮茶技术,但作为文化意义上的茗饮活动,仍基本限于产茶盛地的南方和中原地区。而到宋代,中原茶文化通过宋辽、宋金的交往,正式作为一种文化内容传播到北方游牧、狩猎民族之中,奠定了此后上千年间北方民族饮茶的习俗和文化风尚,甚至使茶成为中原政权控制北方民族的一种“国策”,使茶成为联结南北经济、文化的纽带。
  宋辽金时期,是中国茶文化承上启下的时代。随着理学思想的出现,儒家的内省观念文化承上启下的时代。随着艺讲,已将唐代的穿饼,发展为精制的团茶,使制茶本身工艺化,增加了茶艺的内容。并且出现了大量散茶,为后代泡茶和饮茶简易化开辟了先河。民间的点茶和头茶之风的兴起,将茶艺推展到广泛的社会层面。宫廷贡茶和茶仪、茶归的大规模举行,又使茶文化的地位抬升。如果说唐代茶文化更重于精神实质,宋人则把这种精神进一步贯彻于社会各阶层日常生活和礼仪之中。从表面看是从深刻直向通俗、浮浅,而从社会效果看是向纵深发展了。

     四、茶文化的曲折发展

  自元代以后,茶文化进入了曲折发展期。宋人拓展了茶文化的社会层面和文化形式,茶事十分兴旺,但茶艺走向繁复、琐碎、奢侈,失去了唐代茶文化深刻的思想内涵,过于精细的茶艺淹没了茶文化的精神,失去了其高洁深邃的本质。在朝廷、贵族、文人那里,喝茶成了“喝礼儿”、“喝气派”、“玩茶”。
  元代蒙古人入主中原,标志着中华民族全面融合的步伐大大加快。一方面,北方少数民族虽喜欢茶,但主要是出于生活、生理上的需要,从文化上却对品茶煮茗之事举趣不大;另一方面,汉族文化人面对故国破碎,异族压迫,也无心再以茶事表现自已的风流倜傥,而希望通过饮茶表现自己的情操,磨砺自己的意志。这两股不同的思想潮流,在茶文化中契合后,促进了茶艺向简约、返璞归真方向发展。明代中叶以前,汉人有感于前代民族举亡,本趄一开国便国事艰难,于是仍怀砺节之志。茶文化仍承元代势,表现为茶艺简约化,茶文化精糖果与自然契合,以茶表现自己的苦节。
  明末清初,精细的茶文化现次出现,茶风趋向纤弱。这时,文化界出现一种新复古主义,“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料际上既无秦汉的质朴雄浑,也没有盛唐的宏大气魄。待至满族入主中原,许多文人既人步“失节”助清,又对时局无可奈何,乃以风流文事送日月、耗心志,有些人甚至皓首穷茶,一生泡在茶壶里。这反映了封建制度日趋没落,文人无可奈何的悲观心境。明末清初的文化人茶文化明显地脱离了大众和实际生活。这种文化思想自然缺乏生命力。清末民初,祖国多灾多难,有志文人忧国忧民,已无雅兴和心情去悠闲品茶,这造成自然自唐宋以来文人领导茶文化潮流的地位终于结束了。表面看,中国传统的茶艺、茶道逐渐衰落,但优秀的茶文化精神并未从中国土地上消亡,而是深入到人民大众生活、伦常日用紧密结合起来。

观心斋茶事荟微信公众号

观心斋茶事荟

观心斋茶文化综合平台微信公众号,为您提供最新活动动态。扫一扫立即关注。

茶派网优选茶市微信小店二维码

茶派网优选茶市

茶派网优选茶市,茶派网茶友会社区会员优质佳茗的聚集地。欢迎品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加入茶派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商业洽谈 文章投递 寻求报道
电话咨询: 18033290812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