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茶最重“岩韵”,而所谓的“韵”是个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感觉,前人将“岩韵”分解为比较容易理解的岩茶四字真言“活、甘、清、香”,深得茶人们认同,做为初品岩茶的朋友们由于接触岩茶的时间较短,加上岩茶的宣传上的缺陷,对岩韵的理解常混淆了,小妹将常混淆的一些方面整理出来,以供大家探讨,匆匆而做,难免有些不够准确,欢迎方家指正。
1、“活”简单地说就是茶汤顺滑而富于变化,犹如有生命力般,但初学者常将淡=顺,这是个大大地误区,这就如同葱管和粉丝一样,看起来两者一般粗细,或许葱管还比粉丝看起来粗很多,可是一个是洪大而中空,一个是实实在在有内容,对于区分这两者小妹的心得是将洗茶后的第二泡浸泡2分钟后出水(注意一定要将水出干净,否则会影响效果)此泡出水是不喝,将盖碗面和茶杯用沸水烫冲一遍,再次下水,浸泡约20秒后出水,如果是岩韵差一些的茶,这时就已经是强弩之末了,只有茶色而无茶味了,而岩韵好的则越战越勇,汤水的香和味具在。
2、“甘”即回甘也可以理解为喉韵,初识岩茶者常将回甘=反差,这也是一个误区,这个概念比较抽象,小妹用个比喻这两者的差别就如同,一个是当你想象吃杨梅时口舌生津的感觉,一个是嚼过黄连后喝水觉得水特别甜的感觉,一个是由内而发的,一个是受客观影响而产生的。
3、“清”,这可以理解为几个方面,一、干茶外型清楚,杂质少(这个是次要因素);二、茶汤清澈透亮(主要因素);三、叶底脉络清晰,色泽一致。许多人将茶汤的清澈透亮=茶汤颜色的深浅,这也是一个误区,
正岩好茶喝过几十泡,“香、清、甘、活”深有体会,岩韵至今不懂。个人以为“岩韵”是个很虚无的概念,经不起推敲,将岩韵与“香、清、甘、活”撤在一起是不太恰当的。就楼主老师楼上所述谈点粗浅看法,成文仓促,错误难免,欢迎交流指正。
关于“活”:
楼主老师将“活”概括为:“茶汤顺滑而富于变化”,其中“顺滑”二字小弟认同。“变化”二字小弟就不太认同了。单杯茶入口以后,茶汤是不会变的。能为品饮者所感知的茶中之“活”,小弟将其概括为口腔内各种味觉、触觉细胞“递进式”为茶汤内物质刺激因而体会到的一种累叠分呈,互为消长的美妙感受。这种活是以茶汤为基础的一种主观体验,这种体验除上述其实还有很多细微的内涵在里面。另外,楼主老师所例举的那个小实验,小弟以为虽然不错,但仅仅可用来衡量茶叶内物质含量的多寡,即茶质是否厚重,茶叶耐泡与否,用来衡量岩韵就有点不恰当了。小弟以为,如果非要给好岩茶戴上一顶“岩韵”的帽子,那么这个“岩韵”不在茶质,茶质厚重仅仅是一泡茶可称得上好的基础。
关于“甘”:
甘、回甘、喉韵,三者是截然不同的三个概念。所谓“喉韵”只有喝道真正的好茶才会有所感知,不限于武夷岩茶,这种美妙的感受小弟递进式的例举其几点内涵:咽部喉部的舒爽、清凉舒爽、强烈的清凉舒爽、喉部咽部大面积持续性的舒爽或清凉舒爽、可下延至喉部以下乃至整个胸腔的舒爽或清凉舒爽。咽部轻微不适、锁喉这两个概念与喉韵相反相对。
再补充一个不太相关的,武夷当地人发明的概念:“烧心”,小弟以为这亦不是喉韵,物质含量丰富使然。
关于“清”:
清的概念较为宽泛,来源于古人对茶汤品质的高度概括。小弟以为,理解“清”字着重理解“清新舒爽”较为恰当。清加油滑小弟感觉是好茶汤,茶汤单有油滑而无“清”小弟将之理解为腻。清字的外延包含“茶汤清亮”。但“茶汤清亮”仅可作为鉴定茶叶品质的参考并非标准,一些初制茶或轻焙火茶茶汤并不是特别清亮的,但品质口感极佳。
关于“香”
楼主老师未曾提及,不多言了,“八泡有余香”说的比较客观。只提一下此香应是茶本质香。并非什么焦火香、焦糖香。
补充一点:
“活”字是稀缺原料、优良制成加做茶时喝茶时“天时地利”的统一。应该没有“人合”因素。
“香”字是岩茶的基本,做不出“香”字的茶,是原料太差或制茶水平太差的问题。储存不当跑了茶气、使茶失去了“香”这茶也就基本没有品饮价值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