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普洱茶的學科地位和現實意義 摘 要: 本文從雲南普洱茶的概念、品質形成因數、品質形成條件、保健功能、生產及文化等方面闡述了普洱茶的特殊性,結合自身對普洱茶的研究成果,在《雲南普洱茶》一書中,從學科上提出了普洱茶是不同于現有六大茶類的特種茶。這裏建議將普洱茶劃為第七大茶類,這對普洱茶今後的發展和茶葉科學進步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關鍵字: 雲南普洱茶;普洱茶的特殊性;普洱茶品質;普洱茶功能;普洱茶文化 前言: 雲南普洱茶是產於我國雲南省的一類歷史悠久的特種茶,近年來為越來越多的國內外消費者所喜愛,更是港澳臺、東南亞茶葉市場上倍受歡迎的特色茶。它是以雲南大葉種茶樹的鮮葉經殺青、揉撚、日曬等工序製成的曬青毛茶為原料,再經後發酵、蒸揉、成型製成各種形狀一定時間作用形成的特色茶類。普洱茶的製造工藝並不十分複雜,然而在製造過程中,芽葉、嫩莖中的各種化學物質的變化,卻是十分複雜的。正是這些成分的複雜變化才形成了普洱茶特有的品質特徵。普洱茶的品質特性,首先取決於原料(雲南大葉種)鮮葉固有的成分,再取決於製造工藝的特殊性、科學性,以及貯藏環境和時間的影響。本文結合我們對雲南普洱茶的研究成果,就雲南普洱茶的學科地位和現實意義,從雲南普洱茶的概念、品質形成因數、品質形成的條件、保健功能和文化等方面作了闡述,為雲南普洱茶的發展和學科的建立提供參考依據。 1. 雲南普洱茶的概念 普洱茶是產于雲南的西雙版納、思茅、臨滄和下關等地,以雲南大葉種製成的曬青毛茶作為原料,經潮水、渥堆、陳化及乾燥工序精製而成的微生物固態發酵茶。固態發酵是普洱茶品質的形成最為關鍵的一道工序。普洱茶選用雲南大葉種為原料,經特殊的加工工藝製作形成了外形條索肥碩壯實,色澤褐紅或棕紅色,湯色紅濃明亮,滋味醇和回甘,具有獨特陳香的品質特徵。
*本文成果基金專案:雲南省自然科學基金重點專案(2003C0007Z)和省教育廳資助專案(02ZY041)。
作者簡介:周紅傑(1962-),男,雲南鶴慶人,教授,碩士生導師,雲南省中青年學術技術帶頭人,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副秘書長,主要從事雲南普洱茶研究和茶文化學教學及茶葉綜合利用工作。
1979年制定了雲南省普洱茶製造工藝的試行辦法,並在全省國營廠家推廣實施。 在試行辦法中定義了雲南普洱茶的品質是越陳越香。其主要內容如下:
普洱茶是由茶葉中的多酚類經過緩慢的後酵轉化作用而逐漸形成獨特的色、香、味,具有越陳越香的風格。在歷史上這種茶“後發酵”是在交通閉塞,長途儲運漫長歲月中形成的。昔日普洱茶從產地到銷地要一年以上的運輸時間,今天由於交通發達,只要幾天或幾個小時就可到達銷地。因此,要達到普洱茶獨特的色、香、味就必須設法採用速成的辦法來進行製造。
2002年6月6日,由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西雙版納州人民政府和雲南省茶葉協會共同主辦的“2002年中國普洱茶國際學術研究討論會”關於“中國普洱茶原產地域論證意見”指出:“普洱茶是歷史名茶,它具有強烈的地域性、工藝性特點”。從普洱茶的發展來看,如果把以古六大茶山作為普洱茶原產地中心來認識,1973年以後,產地擴大到昆明、大理、臨滄、紅河、德宏,甚至省外和國外。這時的普洱茶商品性更強,卻無統一的標準。雲南要怎樣把發源於本土的普洱茶發揚光大,首先要規範普洱茶。 一是明確雲南省生產普洱茶的一定區域:昆明、宜良、大理、下關、南澗、臨滄、鳳慶、雙江、雲縣、鎮康、耿馬、滄源、保山,潞西、梁河、元江、綠春、金平、思茅、景谷、景東、鎮源、普洱、江城、猛連、猛海、景洪、猛臘。 二是搞清普洱茶生產原料不可少的關鍵工藝環節:日光乾燥; 三是微生物的作用:經過微生物固態發酵。這也是新世紀茶學界對普洱茶的重新認識。
2. 影響雲南普洱茶品質形成的主要因數
2.1 微生物
雲南普洱茶在製作過程中有一道特殊的工序是微生物固態發酵,它是形成普洱茶品質特徵最關鍵的一步。在這一工序中微生物發揮了重要作用,整個微生物固態發酵過程中主要發生了以多酚類為主體的一系列複雜劇烈的生物轉化反應和氧化反應,以及茶多糖的轉化積累。生物轉化是以微生物分泌的胞外酶進行的酶促催化反應為主。現已證實,普洱茶中的微生物主要為黑麯黴(Aspergillus niger)、根黴(Rhizopus chinehsis)、乳酸菌(Loctobacillus thermophilus)及酵母(Yeast)等。其中黑麯黴最多,它能產生葡萄糖澱粉酶、果膠酶、纖維素酶等;酵母次之,除它本身含有極豐富的對人體有益的營養物質、豐富的酶系統和生理活性物質外,酵母菌還能代謝產生維生素B1、B2、、維生素C等物質。這些微生物對普洱茶品質形成都直接或間接地起作用。
2.2 水分
水分為普洱茶加工過程中的重要介質。普洱茶加工所用的曬青毛茶一般含水量較低,必須增加茶葉含水量才能在微生物固態發酵中較好地發揮濕熱作用。水分多,物質的擴散轉移和相互作用就顯著,同時,水分就成了化學反應的溶劑和黴菌繁殖的必要條件。尤其是營造中濕條件有利於對普洱茶品質的有益微生物生長,進而形成良好普洱茶品質的化學成分。水分不但是茶葉發酵過程中各種物質變化不可缺少的介質,而且水分本身又是許多物質變化的直接參與者,它分解而成的原子與基團,是發酵過程中多酚類物質的重要氧化產物,或其他一些新形成的化合物必不可少的構成部分。所以在水分虧缺的情況下,多酚類物質的正常氧化變化途徑,以及其他一些生化變化就會受到影響;多酚類物質氧化成醌類物質後,易於聚合成暗褐色化合物;膠體狀態的酶蛋白,又易於發生凝固作用而喪失催化能力。此外,由於發酵葉堆裏外層葉子水分蒸發程度不一,化學物質的物理狀態和生化變化條件也就不同,氧化作用的進行就會有差別,發生了發酵不勻現象。這些說明,發酵葉需要有足夠的含水量,發酵環境也需保持有足夠高的相對濕度,發酵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多酚類物質氧化後的水溶性產物,才能有較多的形成與保留。在水熱作用下,會促使茶黃素和茶紅素含量減少,茶褐素含量增加,直接影響著普洱茶茶湯湯色的變化。同時,水解酶的作用使其一部分大分子糖類物質熱裂解成單糖或寡糖,因而單糖含量又趨增加。就品質而言,能給茶湯帶來甜醇。
2.3 溫度
溫度對普洱茶品質的影響主要在於兩個方面,一是對渥堆的影響,二是貯藏過程中對普洱茶品質的影響。在普洱茶微生物固態發酵中,一般渥堆葉的溫度保持在符合微生物生長的範圍內,微生物大量滋生,微生物分泌酶的活性也得到了加強,並保持高效的催化活性。因而反應速度快,化學成分變化激烈。另外,普洱茶需要一定時期合理的陳化處理,以進一步提高品質。因此,創造一個適宜的貯藏環境非常關鍵。其中,溫度和濕度的控制最重要。傳統的普洱茶以雲南曬青毛茶為原料,經蒸壓成型、乾燥、包裝,然後出廠銷售。其陳香品質的形成需較長時間的儲放。儲放環境條件不同,其茶葉品質就有很大的差異。將新加工的普洱茶放在相對乾燥的倉庫裏讓其自然緩慢陳化,以形成普洱茶特有的陳香味,這種茶葉習慣稱之為“幹倉陳普洱”。“濕倉茶”則是將加工好的普洱茶放入濕倉進行處理,以加速其轉化過程,水分的影響是極大的。所以,良好普洱茶品質的形成,合理控制溫、濕度是必要的。
2.4 氧氣
氧氣在空氣中的含量約為21%。在空氣中游離態存在的氧氣,大部分是分子態氧氣,其自身的反應性是不強的,可氧氣一旦與其他物質相結合,氧化作用即可發生。茶葉中的多酚類物質、醛類、酮類、類脂、維生素C等物質都能進行自動氧化。多酚類物質的氧化,不論是酶促氧化還是非酶促氧化,是加氧氧化還是脫羥氧化,都是需要氧的。實驗表明,在真空條件下,儘管有多酚氧化酶存在,溫濕度也都適宜,但沒有氧氣,發酵作用也不能進行。說明氧氣在普洱茶發酵過程中是不可缺少的。因此,在發酵過程中保持新鮮空氣流通是十分必要的,是普洱茶醇和爽滑品質形成的重要條件。
2.5 光線
普洱茶與其他茶類相比,工藝特點最大的區別就是粗毛茶的曬乾和有益微生物固態發酵。新鮮的原料經過殺青、揉撚後即進行曬乾。但為什麼要用曬乾,而不是烘乾或炒幹?目前還缺乏系統研究。但是,光線能夠促進植物色素或脂類等物質氧化,葉綠素易受光的照射脫鎂而退色,但脫去的鎂有何作用,是否參與其他化學催化反應,以及脂類物質的氧化是否參與普洱茶香氣成分的形成等等,還有待進一步研究。然而,有一點是清楚的,長時間的光照引起茶葉化學物質的光氧化反應,紫外線比可見光的影響更大。
總之,普洱茶品質的形成是離不開上述因數的。在這些因數的影響下,以雲南大葉種曬青毛茶的內含成分為基質,在微生物分泌酶及其呼吸代謝產生的熱量和茶葉水分的濕熱作用的協同下,形成了普洱茶特有的色香味品質特徵。
3.形成雲南普洱茶品質特點的三個條件
3.1 原料
原料是形成好的普洱茶的基礎。普洱茶產區西雙版納和思茅一帶,兩地山水相連,位於東經99o01′~102 o19′、北緯20 o 08′~24 o50′之間,大部分縣(市)處在北回歸線(北緯23 o26′線)以南,屬熱帶北緣及南亞熱帶地區,日照充足,年平均氣溫在18~ 20℃ 之間,年平均降水量在1500mm左右,平均濕度在80%以上,具有溫熱濕潤的氣候特徵。區域內有哀牢山、無量山等高大山系及瀾滄江、李仙江等江河水系,全境海拔在300~ 3400米之間,山地面積占95%以上。由於獨特的保留了熱帶雨林、季雨林和受季風影響的濕潤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成為地球上北回歸線附近稀有的一片綠洲,同時,其獨特的自然條件和優越的生態環境使其成為世界茶樹原產地的中心地帶。普洱茶正是在這種適於雲南大葉種茶樹生長的環境條件下得以產生。
雲南擁有豐富的茶樹資源。在著名的普洱茶主產區思茅、西雙版納、臨滄更是聚集了野生型、過渡型、栽培型古茶樹和古茶園。茶樹優良品種鳳慶大葉種茶、雙江大葉種都是加工普洱茶的優質原料。茶樹生長的環境在1500米以上海拔的高山茶最佳。
雲南的大茶樹多為喬木大葉類型,在分類上多屬大理茶(C.taliensis),厚軸茶(C.crassicolumna),個別為大廠茶(C.tachangensis)。栽培型茶樹多屬普洱茶變種(C.sinensis var.assamica)和白毛茶變種(C.sinensis var.pubilimba)。雲南大葉種茶樹品種對形成普洱茶獨特品質有重要作用,所含有的茶多酚、兒茶素、咖啡鹼、茶氨酸和水浸出物含量都高於一般中小葉種茶樹。
研究表明,要形成普洱茶甘、滑、醇、厚的品質特徵,茶樹的品種極為關鍵。普洱茶在加工過程中,以曬青毛茶作為原料,經微生物固態發酵等工序,在酶促作用以及微生物和水的濕熱作用下,其內含物發生了一系列的氧化、聚合、分解、降解和縮合等反應,如茶多酚減少了60%,兒茶素減少75%,80%的茶黃素(TF)和茶紅素(TR)氧化聚合,游離氨基酸減少60%,可溶性糖下降了40%,茶褐素(TB)增加了1.3倍。這種強烈的理化成分變化形成了普洱茶的品質風格。因此,茶樹品種中內含基質茶多酚、氨基酸等重要化合物含量越高,越有利於優質普洱茶產品的形成,且以芽葉外觀芽體肥壯多茸毛者為上品。在生產實際中猛海大葉茶、易武綠芽茶、雲抗10號、雙江猛庫大葉種、鳳慶大葉種等都是適制雲南普洱茶的品種。
3.2 雲南普洱茶的加工工藝
3.2.1 雲南普洱茶的加工工藝不是黑茶工藝
普洱茶在教科書中被歸到了六大茶類中的黑茶類,理由是都屬於“後發酵”茶。然而,普洱茶的加工與黑茶的加工有質的區別。黑茶加工過程中鮮葉至成品是連續完成的。原料嫩度的不同,加工時間長短不一。從我們對雲南普洱茶工藝的研究表明:普洱茶加工雖然屬於“後發酵”,原料基礎、微生物菌種不同,鮮葉至成品是間斷的過程,雲南普洱茶的前身是綠茶中的曬青,有益微生物菌種對濕熱要求較低。因此,普洱茶工藝不是黑茶工藝。如果把普洱茶連續的來看,它則是區別于現有六大茶類的另一類茶。
3.2.2 雲南普洱茶加工工藝原料和方法與黑茶不同
從原料來看,黑茶加工的初級原料是中小葉種,普洱茶則不同,其原料是雲南大葉種加工的曬青綠茶;從發酵的濕度來看,黑茶加工濕度是鮮葉本身水分殺青剩餘的部分,堆溫一部分來源於殺青後的殘餘溫度;另一部分由微生物生命活動代謝產生。普洱茶加工是人工加濕,潮水量是產生溫度高低和速度快慢的重要指標。適度潮水固態發酵及微生物自然接種是品質形成的關鍵環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