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起来,与茶结缘足两年了
记得家里很少喝茶,最常见的是父母用他们的保温杯,放上菊花、枸杞、金银花之类的,加水泡上,菊花在水里曼曼舒展,上下漂浮,竟也好看。小时候好奇,偷偷尝过,多少年过去了,仍犹记得有股菊花的清香,水滋味微微发甜,好似微带点药味。有点担心不是我该喝的,就再也没偷喝过了。偶尔有亲朋好友上门,大人们会用玻璃杯放上些绿茶,有时看是一小罐龙井,有时是碧螺春。等客人走后收拾杯具,看到茶叶在水里泡得硕大,茶汤也稍显墨绿,细闻竟有股陈腐味。再大些时,不知谁送的一罐铁观音。用一白陶瓷装着,打开盖来,那茶的香味感觉透过鼻腔,把整个心肺都洗涤了一遍。那个时候就想:这就是沁人心脾了吧?竟暗暗的喜欢上了茶的那香气。
记忆里,茶是苦涩的。西南人喝绿茶居多,由于不讲究冲饮方法,多用滚水冲泡,可想而知那种苦涩感占满了整个口腔。那时也会害怕茶水喝多了睡不着,所以可以说我在学茶之前,几乎就没喝过茶。
第一份与茶有关的职业是茶楼服务员。当时老板新开的茶楼,苦于没有合适的人手帮忙,便把我从公司调去茶楼,说是帮忙一段时间就好。可这帮忙就帮到了底。
工作内容很简单,会点功夫茶艺的简单手法,给客人们泡泡茶就好。后来为了方便,直接换成了用大杯泡,连一点点技术含量都不需要了。那个时候只认识铁观音和崂山绿茶,也没机会见识其它茶,更没有想法说要去钻研学习茶文化。茶庄兼卖紫砂壶和红木家具,老板说产地是哪的,得卖多少钱,自己只需要记住这些就好。随着经营的时间越长,便会有不少客人上门询问,并与我探讨这些红木、紫砂壶的背景、学问。我竟一问三不知。久而久之,自己也觉得不好意思了,就偶尔翻看些有关紫砂或红木的书籍,也不大有看得进心里去。在这期间,发生了一件小事,但对我学茶来说,却是一个转折点。
有天在沏茶时,一不小心把老板常用的紫砂壶盖给摔了。老板虽说没让我赔,但我觉得很是不好意思,就在网上询问哪里可以修壶盖或配壶盖,以期可以“赎罪”。就这样,我认识了第一个茶友。茶友对我的壶盖问题做了很详尽的建议,最后我也在茶友的建议下,没有再想去配壶盖,紫砂壶事件最后就不了了之了。但在和茶友谈天的过程中,我对茶友所说的茶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原来茶文化,不单单只是茶而已。
随后的学习过程繁琐而平淡。期间曾因为略懂茶,而应朋友之邀去帮忙茶庄开业。在帮忙的过程中,对茶叶经商也从头到尾的有了个模糊的概念。也曾因茶结缘去大红袍之乡亲眼目睹了岩茶的制作流程,观光了母本大红袍几百年来的沧桑。可是等我回到家时,难题却来了。由于家里不善饮茶,对茶文化甚是抵触。爸妈对我用功夫茶具泡茶是无比的憎恶。说看到我用几个杯子倒过来倒过去的,恨不得把我的心肝宝贝们从窗子扔出去。对我选择职业的方式和心态也颇感无奈。最后,我们都作了妥协。我的茶器也没被扔,工作也照家里人的安排进行着。但偶尔大清早的起来偷偷泡上壶茶的那种满足和窃喜,却是平常人无法享受的乐趣。现在的工作很是清闲,没事的时候看着茶友们天南地北的招呼着、交流着,再泡上壶茶,独自小啜,倒也别有一番滋味。
或许我成不了一个茶人,但那种对茶的情感和喜爱竟丝毫不比其他人来得少。我想,茶带给我的影响终将会默默地伴随我一生吧。相对于茶文化来讲,我所了解的也不过九牛一毛,甚至连半毛都没有,但我相信茶汤的浓淡厚薄足可洗涤人之灵魂。以茶养性,用茶鉴人。而我要做的不过是把水烧开,再加进茶叶,然后用适当的方式喝茶而已。想必这就是我的茶缘吧?由茶入境,颇感交集,可谓:茶有百味,人各百态。茶品人生,人悟茶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