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中华茶道,滥觞于远古,兴盛于唐宋,流转至于今,历千载而不衰,实乃吾国文化之瑰宝也。其源起于神农尝百草,茶因药用而显,后因其清新爽口、提神醒脑之效,渐入寻常百姓之家,成为日常生活之必需。
唐时,陆羽撰《茶经》,开茶道之书,详述茶之种植、采撷、制作、煮饮之法,使茶道蔚然成风。唐代茶事以煎茶为主,讲究火候、器具、水质之配伍,形成一套完整而严谨的茶道仪式,上至宫廷,下至市井,皆有所习,茶道由此步入鼎盛。
宋人饮茶,则以点茶为尚,追求茶汤泡沫细腻,色泽乳白,此乃茶艺与审美高度融合的产物。茶宴、茶会盛行,茶道不仅限于品饮,更成为文人墨客交流心得、展示才情的平台,茶道因此更加丰富多元,其精神内涵进一步拓展。
明清两朝,茶道转向瀹泡,崇尚茶之原味,以紫砂壶泡茶蔚为风尚。此时,茶道更加注重心境的修养与人情的交流,茶馆林立,茶肆遍布城乡,茶道成为民众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至近代以来,中华茶道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融入了西方元素,茶艺表演、茶艺比赛等形式多样,茶道开始走出国门,与世界接轨,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综观中华茶道之流变,乃是从最初之药用,经过千年的积累与创新,发展为集饮茶、艺术、哲学、修养于一体的综合文化体系。茶道之精神,既包含了对自然的敬畏、对生活的热爱,又反映了人们对和谐、礼敬、清寂、淡泊的人生哲学的追求,其内涵深远,影响广泛,足以见证中华文化的厚重底蕴与恒久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