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我要加入茶派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手机号快速注册登录

“都匀毛尖”的前世今生

来源: 深山古茶 2012-2-11 00:37:21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贵州地处西南内陆,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

  但贵州却有地质形态的独特资源,有凉爽宜人的气候资源,有源远厚重的人文资源,还有风俗各异的民族优势,四通八达的区位优势……

  走在时空边缘的贵州,在脆弱的喀斯特地貌上,保留了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奇异的多元人文。是神奇的自然之力和守候了几千年的神秘多元文化支撑了这片美丽神奇的土地,是贵州人民不屈的精神创造和无与伦比的智慧守候了这片人类美丽的生态家园和心灵家园,是飘荡在贵州几千年历史时空中的自强自信,尊重永恒,生命神圣,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多元共融的人文精髓以及快乐如歌的生活方式,造就了今日之“醉美贵州”!

  卢梭说得好:“明亮而慷慨的风景,升华灵魂的山峰,贴近自然的生活,不正是人类之本心所渴望!”

  近几年随着“多彩贵州”活动的如火如荼开展,域外人看到了一个丰富多彩正在崛起的贵州。“贵州是一个发展潜力巨大的省份”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而贵州人自己,更在以“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寻求新的“突围之路”。我们相信,就像本期报道的这则当年贵州茶农给毛主席献茶的故事一样,今日贵州的跨越式发展,必将成为明日的“美好贵州记忆”!


一年前的我,对茶知之甚微。后来看到由贵州省茶文化研究会编著、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贵州茶》一书,我才知道原来关于茶的掌故林林总总何其多,而且“都匀毛尖”还是毛主席给取的名。书中披露,1956年,都匀团山村哨脚寨农民谭修芬、王顺天、谭修凯等青年团员亲自采摘加工“雨前茶”寄给毛泽东主席。毛主席品尝后题写道:“寄来的茶叶已收到,茶叶很好。今后山坡上可多种茶,茶叶可命名为毛尖茶。”
  “久居他乡即故乡”,我对自己的第二故乡的历史久而久之兴趣渐浓,如寻找纪念塔的残碑、踏看传说中朱允炆流落贵州的遗迹,等等。《贵州茶》一书又给了我启发:给主席寄茶的青年农民如今可都健在?主席的题字珍藏何处?于是下决心:我得去趟哨脚寨!
  向导
  无巧不成书。没过多久,我的手机中突然出现了久违了的江西茶商申其凤的声音。申其凤,赣州人,2005年来到贵州,《贵州茶》书中赞扬她“踏遍了贵州的每一片茶山”。她还说服老伴,带着多年的积蓄到都匀和湄潭建加工厂,试着开发贵州夏秋茶,并获得成功。
  三年前,我在贵州省江西商会服务时,申其凤给商会办公室来过电话,请求提供帮助。可是打电话后,手机停机了,一直渺无音讯。
  老申告诉我,那次通电话不久,她遇到了一场车祸。出院后不便远行,她便在老家张罗起了一个名曰“老申婆”的茶馆。老申说,她很喜欢这个名字,这是贵州茶农给她的尊称,于是将其注册了。
  我向她打听,是否知道早年给毛主席寄茶叶的人有几位健在,家住哪里。老申不假思索答道:“我晓得啦!”这令我喜出望外。
  不到一个星期,申其凤便风尘仆仆来到我的办公室。我们相约,次日前往都匀市郊的团山乡。
  第二天早晨,我和另外两位朋友带上照相、摄像器材,和申其凤一起跟车出发。车在贵新高速路上冒雨前行,我们担心,仍受着伤病困扰的老申能否经得住乡村公路的颠簸,老申说她是“全副武装”(有护腰钢板),还行。下到匝道,汽车减速行驶,老天作美,雨停了。田土、民宅、山峦在我们的视野中缓缓后移。远山如黛,一环迭一环的绿色所在,那是茶园。
  据民国二十五年的《都匀县志稿》载,古时长秀,即今都匀团山一带便是重点产茶区,而且还建有“镇守茶园”的“山神庙”。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都匀县令送都匀城墙图晋见皇上,还给朱元璋带去了都匀绿茶。两百年后,崇祯皇帝品尝都匀上贡的绿茶时,但见茶形如钩,欣然赐名“鱼钩茶”。
  “好像快到了!”曾经在这里拉过板车收茶叶的“老申婆”提醒我们。开进一个村子,车停下来,见车窗前面一位中年人半跑着迎过来,他就是老申收茶时认识的前任茶农村村长张学周。张村长夫妇见到阔别已久的“老申婆”,特别高兴。知道我们来找给毛主席寄茶叶的人,村长赶忙从里屋取出一个文件袋,又从文件袋里取出了几张照片。
  张村长告诉我们,他们这里的老百姓爱喝茶,爱炒制茶,爱种茶,就连村名都带个“茶”字。茶农村很多家庭都有做茶的小作坊。解放初期,几位翻身农民为了表达对伟大领袖的感激之情,寄出的礼品也是当地产的茶叶。在以粮为纲和文化大革命时期,一些茶园改成了庄稼地。后来中央下达指示退耕还林,茶农村的茶园面积大大增加,茶叶产量也大大增加。2005年7月30日,张村长带领一个汇报组给国家农业部林业司送去一面“退耕还林政策好,毛尖茶农铭党恩”的锦旗。当年给毛主席献茶叶的两位老人也是汇报组成员。说着,张村长将其中一张照片摊在桌上,给我们解释道:“这就是谭修凯和谭修芬。”
  “茶叶是我亲手寄的”
  谭修凯家住另外一个自然村,午饭后,张村长带着我们转了好几个山沟,来到谭老住的哨脚寨。寨子的房屋在乡村公路两边依山而建,我们在一块空地把车停下。停车场的左侧一片荷塘在我们的视野中展开,塘边垂柳依依,静如徐志摩先生笔下“再别康桥”的景致。谭老的两栋老屋立于乡村公路右侧山上,居高临下。进到家门,张村长说明来意后,谭老搬来凳子,招呼我们在老屋门口围坐起来。
  我首先问:“老伯,高寿了?”
  谭老伯做出一个手势说:“八十三了!”
  “老伯,我们是贵阳的,今天来拜访您老人家。”
  “哦,你们从省城来,辛苦了!”
  “老人家,你们给毛主席寄过茶叶?”
  “是啊,五十几年了!”
  对话中,谭修凯老人告诉我们,1956年春茶采摘前,他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消息:《人民热爱毛主席,万里边境送虎皮》。他想:“人家给毛主席送老虎皮,我们送什么呢?要不寄点鱼钩茶给毛主席他老人家品尝!”于是,他将这建议告诉了高级社的领导。茶制成成品后,他们还做了一个精制的木盒,木盒上写着“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收”,落款是“茶农高级社团支部”。
  “是您亲自邮寄的?”我问
  “是的,当时邮局还打开盒子检查,并让我自己先泡一杯喝了才寄出的,为了伟大领袖的安全嘛!”
  我又问:“听说中央办公厅还给你们回过一封信?”
  谭老伯回答:“是喽,信上还附了毛主席的话!”
  “毛主席怎么说的,您还记得吗?”
  老伯随即将主席的题字给我们说了一遍。
  我问:“那封信还在吗?”
  谭老伯无声地摇摇头,少顷才说:“怕是找不到了!”
  谭老伯告诉我们,当地政府把献茶一事作为传统教育教材,曾三次在他家召开茶叶工作现场会,请他给与会者传达毛主席关于种茶的指示。他说,毛主席的指示和中办的信是茶农村的一笔精神财富,应当好好珍惜。
  离开谭老伯家,我们随他走到坡底公路交叉口,参观了村里为纪念给毛主席寄茶叶而立的“献茶碑”。
  “是我们女共青团员采的茶”
  根据张村长和谭修凯老人提供的信息,几天后,我和同乡好友也就是同茂公司老总王冬根等一行驱车来到平塘县平湖镇,找到了另外一位献茶人谭修芬老人的家。
  听说家里来客人了,谭老太太急匆匆从街上赶回来。平塘籍朋友于红迎上去问:“太太,您曾经给毛主席献茶叶,我们怎么不知道呢?”老太太说:“那还是在哨脚寨我娘家的事,我不讲,你们哪里知道啊!”于红向老太太介绍客人:“这是我们公司的王总!”王冬根学着都匀土话问候老人家,气氛很活跃。老人家乐呵呵地说:“既然你们想了解,就说说吧!”颇为健谈的谭修芬老人打开了话匣子。
  谭修芬告诉我们,那时她才二十一二岁,工作积极,能吃苦,包括采茶、制茶,农村的各项农活她都会,被评为劳动模范,被选为团支部书记,还光荣地当选为人民代表。
  前身为民国中央实验茶场的“贵州省湄潭实验茶场”于1955年1月更名为“贵州省湄潭茶叶试验站”。第二年,为了提高制茶技术,领导派谭修芬到试验站参加茶叶种植与加工技术培训。在40天的培训期间,她到遵义看了场电影,至今她仍记得,电影的名字是《八女投江》。回到村里,她给姑娘小伙们传授技术知识,并且讲电影里女英雄的故事。
  她说:“那时年轻人热情很高,说到给伟大领袖毛主席寄茶叶,个个争先恐后,我挑选了一班女青年和我一起上山采茶青。”我们好奇地问:为什么要选女青年啦!谭老告诉我们,采茶也是有学问的,女孩采茶用的是巧劲,茶青的芽头断处不会发黑;男孩往往用的是蛮劲,制出来的茶就没有看相了。还有杀青、揉捻、干燥,道道工序都有技术。
  谭修芬带领女青年们共采茶青7.5公斤,经过细心制作,称下来干茶不到两公斤。
  都匀地处云贵高原向广西丘陵过渡地带,是我国茶树原产地和历史上出好茶、产名茶的古老茶区。良好的气候土壤和生态环境优势,孕育出独特的茶中珍品。
  纯朴的青年农民带着对伟大领袖崇敬的心情采制的自然是上好优质的茶中珍品。据专业人士提供的数据,一斤成品“鱼钩茶”要采取五六万颗一芽一叶的芽头,那么他们共采茶青芽头高达二十多万颗。
  谭老太说:那时茶叶值不了多少钱,但礼轻仁义重。“让我们感到非常幸福和自豪的是,领袖还给我们回了信。”
  信是找不到了,谭修芬从房间里拿来好几个劳动模范奖章。透过略有锈蚀的奖章,我们似乎看到了那个远去的年代的青年团员风采。在企业任过团委书记的王冬根情不自禁地举起右手:“老人家,我们向您致敬!”
  中办回信寻踪
  通过对谭修凯、谭修芬二位老人的分别拜访,证明团山乡“茶农”村的青年农民在上世纪50年代确实给毛泽东主席寄去了“鱼钩茶”。而且,寄茶不久,他们收到了来自“中共中央办公厅”的一封用粗线封边的特挂大信封。
  中办信的内容,据老人回忆,大致如下:茶农高级社,你们寄给毛主席的茶叶已收到。中央曾有规定,不准给主席寄东西。经主席批准,寄给你们16元钱,作为成本费。
  中办的信是用打字机打的,信的空白处,毛主席用毛笔亲笔写下了几句话。
  据黔南州茶叶产业化发展管理办公室收集的资料,收到中办来信的当天晚上,村里还开了庆祝晚会。晚会上,乡亲们一遍遍地读着来信,又是唱歌又是跳舞。为响应主席的号召,村里的年轻人唱着《共青团之歌》上山开荒,办起了一座新茶园,命名为“共青团茶园”,而“鱼钩茶”也正式更名为“毛尖茶”。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十年动乱,这封信消失了。
  2001年,都匀市毛尖集团宣布,以百万元重金寻找这封信,10年过去了,至今仍未得到关于这封信的着落的消息。
  ……
  给毛主席寄茶,作为团山乡茶农村哨脚寨这样一个小小的山村,应该算一桩重大事件。中办的信件虽已失踪,而在黔茶出山,做强做大“毛尖”的号角声中,当年响应伟大领袖号召多种茶种好茶的巨大热情被再度唤起。毋庸置疑,毛主席的指示将继续鼓舞着茶乡人民发挥原产地优势,种出更多更好的茶。(喻栋柱)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该贴已经同步到 深山古茶的微博

观心斋茶事荟微信公众号

观心斋茶事荟

观心斋茶文化综合平台微信公众号,为您提供最新活动动态。扫一扫立即关注。

茶派网优选茶市微信小店二维码

茶派网优选茶市

茶派网优选茶市,茶派网茶友会社区会员优质佳茗的聚集地。欢迎品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加入茶派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商业洽谈 文章投递 寻求报道
电话咨询: 18033290812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