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之源云:“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叶如丁香,根如胡桃。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栎壤,下者生黄土。凡艺而不实,植而罕茂,法如种瓜,三岁可采。野者上,园者次;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芽者次;叶卷上,叶舒次。阴山坡谷者不堪采掇,性凝滞,结瘕疾。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支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采不时,造不精,杂以卉,莽饮之成疾,茶为累也。亦犹人参,上者生上党,中者生百济、新罗,下者生高丽。有生泽州、易州、幽州、檀州者,为药无效,况非此者!设服荠苨,使六疾不瘳。知人参为累,则茶累尽矣。”
业界常对“紫者上”持两种看法:一种观点认为:所云紫者上专指当时的名茶“顾渚紫笋”,其论点在于:一、茶经原文中提到紫者上和笋者上两个与紫笋茶相符的描述;二、唐时仅有顾渚紫笋这个茶存在与“紫”相关的记载。另一种观点认为:紫者上应该是表示呈现紫色的茶叶(芽),但又鲜见具体的说明。由此而衍生各种断章取义,张冠李戴的应用,给人一种云里雾里的感觉。那么,紫者上究竟是专指“顾渚紫笋”还是泛指“呈紫色性状的茶”呢?我简略地谈谈我自己的看法,欢迎大家一起来讨论,交流。
我个人是支持后面的这个观点的,我认为“茶者紫为上”应该是一个泛指:
首先,茶之源论述的是茶树的发源和生长环境、对身心的影响等内容,在之源的整个篇幅中,我们没有看到任何涉及到唐时有记载的单独的茶叶品种的论述,因此仅因为在其中提到紫者上和笋者上就认定紫处所提专指顾渚紫笋是很不科学的。
其次,陆羽是茶界的泰斗,遍游各地茶区,亲身经历了茶叶种植,采造,加工等各个方面的环节,对茶的涉猎之广,认识之深,可见一般。采过茶的朋友应该清楚,受品种,环境等因素影响,而产生变异而呈紫色的茶树并不在少数,据我看到的都不下十种,且涵盖灌木和乔木两大种类。更何况像陆羽这样一个对茶具有无限热情且走遍了大部分茶区的人,我认为他不可能遇不上除顾渚紫笋以外的其它呈紫色性状的茶树品种。
其三,从“其地:上者生烂石……至结瘕疾”止,所述为茶树适宜的生长环境和环境对茶叶品质等影响的内容,这段话翻译成白话文的大意为:“种茶的土壤,品质上等的茶生在风化石性的土壤上,中等的茶生在砾壤土上,下等的茶生在黄泥土上。种茶不用种子而是移栽茶苗的,通常长得不太茂盛。种茶的方法像种瓜一样。种后三年即可采茶。茶叶的品质,野生的好,园圃栽培的较次。在向阳山坡,林荫下生长的茶树,茶叶带紫色的为好,绿色的差些;茶芽肥壮似笋者为好, 细小如牙的芽较次;叶缘向叶背卷曲的嫩叶为好,完全展平的近成熟叶子较次。生长在背阴的山坡或深谷的品质不好,不宜采摘。因为这种茶的性质凝滞,喝了易腹胀。” 由此可见,陆羽所论紫者上应该泛指所有呈紫色性状的茶叶,而非专指“顾渚紫笋”。
现代科学认为紫色芽茶的青花素含量比一般的茶叶高,紫色茶芽所制作的茶叶是否会比其它颜色的茶叶制作的成品更佳,由于暂时条件所限,无法进行详细的比照,有待后来考量。
PS:很早之前就想写这个短文, 但迟迟没有动笔,一是自己的文笔有限,很难说明白其中的因由;二来自己对茶的了解也有限,怕写完了贻笑大方;但又经常听到大家对这个话题的争论,难免心痒,最后还是动了笔,但只陈述我自己的观点,欢迎大家探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