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茶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但却不是所有喝茶的人都能感受到喝茶的愉悦。
喝茶,可以是一种生活,也可是一种修行,甚至可以是一种高雅的艺术。茶事予人:可文可野,可雅可俗。茶事予人,既可解渴疗疾,又能悦人耳目。所以,生活之中,触目可及的都是茶事;闻香而动的,皆是喝茶之人。也正因为如此,才会有了那脍炙人口的千古名谚——早起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对于常喝茶的人来说,泡茶其实不是什么新鲜,麻烦的事儿,无非是烧开一壶水,在茶壶中撒上一撮儿茶叶,再将烧开的水浇在茶片儿上,然后倒入茶杯中,或小口,或大啜,乃至一饮而下,聊以解渴,也解寂寞。再讲究点,也无非是先洗一遍儿茶叶,然后再进行泡饮。除此无它。
这就是平常的喝茶,也是百姓起居生活的一种延伸。茶就是茶,平平淡淡,除茶之外,再无其它。茶叶的好与坏,茶味的清与浊,对生活需要的人来说,并不是特别的重要,因为喝茶无非是生活的一种习惯,解渴的一时之需,茶中无风雅,只有生活的烟火以及身体的需要。
但这却也是大多数人喝茶的样子。生活熙熙,皆为利来,生活攘攘,皆为利往。王勃在《藤王阁序》中告白世人:“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平淡是大多数人的生活,也是大部分人的际遇。在生活的压力面前,人们的生活一定与风雅无关,也一定是纷扰的烟火与满地的鸡毛。
走近茶园,山村乡野,土茶飘香。茶农们既是茶的生产者,又是资深的喝茶人。种茶,做茶,喝茶,他们一辈子都在做着与茶打交道的工作,但却不一定是最了解茶,特别是茶文化的人。因为生活才是他们的根本,喝茶无外乎是职业的需要和生活的延伸。他们关注茶的生态,茶的内质,茶的工艺,但却鲜有关注茶的人文和历史。又或者说:茶文化离他们的生活太远,是属于诗和远方的话题。
他们不是纯粹的茶人,但却是真正的事茶人。与茶的关联,更多的是生存的需要,生活的需求,只与生活有关,与茶的本源有关,虚泛的意识与文化的延伸并不能为他们增长多少的价值,他们的价值更多的来源于茶的本质,来源于茶园的管理、生态和制作的技艺。而这些,都跟烟火有关,跟诗和远方无关。
诗和远方是风雅的,是人类精神层次的向往,是人类精彩生活的呈现。诗和远方属于那些纯粹的茶人,公认的也好,自封的也罢。只有这类人,才能够把茶的属性从生活的需求向精神的层面提升。在他们的眼中,茶亦是茶,茶亦非茶。在他们的眼中,茶,有时是历史的沉淀,有时是身份的像征,有时是修行的伴侣,有时是问道的桥梁……他们在一杯由浓及淡的茶水中,观山海,览风月,感沉浮,明世相,悟春秋,理性情,求长生……
茶只是载体,由茶所衍生的文化,艺术,情怀,哲理,思想,智慧……等附加的价值,成为一代代茶人毕生的追求,成为人们喜闻乐道的话题。这时的一杯茶,早已超越了茶的本身,它们在各个不同的领域中,熠熠生辉,闪耀着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之光。
由药而食,由食而饮,茶的发展史,与中华文明密不可分,当我们在中华文明的浩瀚史海中泛舟时,总能从那千百万年的历史长河中,闻到各式各样的茶香。
史海茫茫,茶香袅袅,中华文明的渊远流长,也因茶的融入而溢满清香,异彩纷呈。
书斋雅室,三五良朋。因茶而聚,借茶结缘。在茶文化的薰陶中,在浓郁的茶香世界里,我们醉倒在茶的红尘烟色中,也醉倒在诗和远方的茶境里。
茶,是茶。茶,亦非茶。让我们循着人间的烟色,在红尘世界中泛舟,让我们向着诗和远方,寻找茶的真味和真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