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我要加入茶派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手机号快速注册登录

岩韵再读-南强

来源: 深山古茶 2010-3-8 21:57:52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南强(南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讲师、一级品茶师。)*本文转自互联网,仅供网友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若干年前,笔者写过一篇“岩韵细读”,主要根据自己与茶友们品赏岩茶时的经验体会,以清人梁章钜评说武夷岩茶的“香、甘、清、活”为纲目进行一些演绎。拙作发表后,对茶友们理解“岩韵”起到了一定作用。限于当时的品茶水平,还有许多“语焉不详”之处,大有进一步补充解读的必要,因作“再读”。

一  关于“岩韵”的代表性说法

所谓“岩韵”,其实就是武夷岩茶(大红袍)的感官品质特征,这种特征是岩茶所特有的,就像所谓铁观音茶的“音韵”,单丛茶的“蜜韵”,冻顶乌龙的“清韵”一样,具有不可替代的唯一性和审美性。

查诸历代茶著,并无“岩韵”的明确提法。近几年才相当频繁出现,某种程度上几乎成了评定武夷岩茶感官品质的主要标准。据当代一些专家的考证,品评武夷岩茶中使用“岩韵”一词,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之后。尽管如此,并不意味着就没有相关的论述。宋代著名文人苏东坡有“胸中似记故人面,口不能言心自省。 森然可学不可慢,骨清肉腻和且正”之句;元代武夷山人赵若有“石乳沾余润,云根石髓流”《通仙井》之句,并将武夷山所产茶称为石乳。明代建州学者吴拭在《武夷杂记》中说:“武夷茶自蔡君谟(即蔡襄),始谓其味过于北苑、龙团,周右文极抑之。盖缘山中不谙制焙法,一味计多苟利过也。余试少许,制以松罗法,汲虎啸岩下语儿泉烹之,三德具备,带云石而复有甘软气。”?

清代关于类似的说法就更多了,乾隆皇帝在《冬夜烹茶》诗中写道:“建城杂进士贡茶,一一有味须自领。就中武夷品最佳,气味清和兼骨鲠。”最著名的说法当属梁章钜的“香、甘、清、活”论,虽然没有明确说岩韵,实际上已经对武夷岩茶的主要感官品质特点作了相当有层次的概括。

更加具体明确的说法,是福建示范茶厂林馥泉《武夷茶叶之生产制造及运销》第七章“科学之审评”中的“山骨”、“喉韵”及其“臻山川精英秀气所钟,品具岩骨花香之胜”之语。林馥泉此文作于上世纪40年代初,此后“岩骨花香”便成了最简练的岩韵特点概括,成为茶人们经常挂在口头的一句评语。当代乌龙茶专家张天福充分肯定林的归纳,认为“武夷山独特的自然环境的熏陶,遂使岩茶品具特殊的“岩骨花香”的“岩韵”。

近年来,武夷山茶人赵大炎,陈德华,黄贤庚,林治等,都对岩韵作过研究。犹其是对岩韵的成因作了较为详尽的分析。但是凭心而论,对于一般的品茶者犹其是初涉岩茶者来说,更加关注的也许还是关于岩韵本身的具体特点。换一句话就是:究竟如何从感官上体会岩茶的“韵味”,岩韵的好处在哪里?

其实,理解岩韵虽然需要一定的品茶经验,但也并非神秘莫测。就岩茶的基本感官特征来说,还是有一定标准,是可以把握的。一般品茶者之所以感到有难度,主要是条件所限。一是缺少可靠的岩茶一手来源,真正“岩韵”明显的岩茶,主要产于武夷山风景区,即传统意义上的正岩区,且还要制作精良的上品。市场上常见的岩茶,多为档次较低产品或非岩茶产区产品。二是缺少关于岩韵的深入浅出介绍,一些文章不是失之于过分专业化,就是失之于“顾左右而言它”,使人读了常常有“你不说我还明白,听了还更糊涂”之感。

根据笔者数年来品饮岩茶的经验,以为清人梁章钜的“香甘清活”论,失之于太笼统,用之于任何一种好茶都未尝不可。而最精到的当数林馥泉的“岩骨花香”论。不过需要进一步具体化和形象化。

二  细说“花香”和“岩骨”

按照专业标准,感官评审茶叶的质量,主要从外观和内质两个方面进行。外观主要是看成品干茶的形状与色泽,内质主要闻茶叶冲泡后的香气,和品尝茶汤的滋味,以及看茶汤色泽,检查叶底情况等。岩茶属青茶(俗称乌龙茶),相比较而言,岩茶干茶外形较为粗大,呈条索状,颜色青黑,不算美观,评分时所占比例不高。而茶汤的香气和滋味,所占比分最多。所以林馥泉归纳岩茶特点时,突出了最重要的内质部分。“花香”,主要指冲泡后的香气;“岩骨”主要指茶汤的滋味。

先说的“花香”。

茶叶的香型,分为本色香、制作香,品种香,地土香大类。本色香指茶叶本身所具有的香气,类似于晒干的树叶气味,不炒不揉的晒青类茶(白茶与普洱生茶)最明显;制作香不是茶叶本身所有而是制作时产生的,最明显的是岩茶的焦糖香(又称火香),类似锅巴的味道。品种香指某个茶树品种经制作(发酵氧化)后形成的独特香气,茶树品种不同香气亦不同,这在半发酵的青茶中最明显,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花香——当然,只是类似而不是等于;地土香指同样的茶树品种,因生长环境不同,所产生的具有强烈地域特点的香气。

以上只是概而言之,香型又有许多差异。就青茶类而言,铁观音的典型香气类似馥郁的兰花;单丛的典型香气类似浓香的花蜜;冻顶乌龙的典型香气类似清甜的稻花;而岩茶的典型香气,则类似幽淡的山花。这些香型,主要是由品种香和地土香综合形成。落实到具体的每一泡茶叶,差异和变化就更大了。例如单丛,就有十大香;而岩茶,比较传统的,一般先是焦糖香,一、二水后便出现花香,水仙类兰花,肉桂类桂花(有时则又如桂皮或菖蒲);大红袍则是一种综合型的花香。最后的叶底,一般是果香。

诸种香气中,最佳的是花香,其次为果香,其次为草木香,再次为焦糖香。

力度。岩茶的香气,具有极强的力度。是一种细细的,尖锐的,具有穿透力的香气。往往是嗅一口,便直钻脑门,有冲顶的感觉。而不像一般的茶香,只是弥漫四周,不能冲顶。

持久度。香气的持久性,也是检验岩韵的主要标准。一般的乌龙茶,开初花香不错,随后便越来越弱,三五泡后几乎消失。而岩茶的花香,每一泡都差不多,淡淡的,幽幽的,始终不散。基本上都能达到“七泡有余香”,甚至十泡以上犹有香气。

纯度。主要指香气的纯净性。这一点最难。一般的乌龙茶,花香里常常会夹带着一些杂味,例如青气,焦气,泥气,酸气,等等。即使是一般的岩茶,因为制作不够精细,也常有杂味。也许这些杂味不是很明显,要仔细闻才能感觉的到。但是不管怎么说,都不是好东西。花香的纯净度,对于一般乌龙茶来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茶山的海拔,至少600米以上才会明显;岩茶山场海拔虽不高,但是特殊的丹霞地貌生态环境,也能使花香纯净。

以上四个方面,第一点主要是与其它三类青茶相比较;后面三点主要是与风景区外,所谓外山茶相比较而言。

理解了岩茶的香气特点,再来说“岩骨”。

“岩骨”是茶汤滋味的特点,可以用甘、滑、厚、细、清五个标准衡量。

茶性本苦,鲜茶叶犹苦。经过人为加工,苦便转化为“甘”。岩茶因加工工艺复杂,特别是经多次复焙,甘味更为突出。岩茶的甘,是一种带鲜味的微甜感,类似清淡鸡汤。具体到每一泡茶,又有二种情况。一是入口即有甘甜;二是先苦后甘,所谓的“回甘”。回甘的感觉类嚼橄榄,往往是初入口时苦涩,刺激口腔,产生收敛感,随之满口生津,产生甘味。

滑,指茶汤入口滑顺,无涩感。最佳的滑感,几乎到了入口即“化”的程度。滑与甘常常相伴紧随,是茶汤滋味的最基本标准。所以古人评审茶汤时,总是将“甘滑”摆在首位。不过,对于岩茶来说,因为焙火的原因,当年的新茶往往不够滑顺,有微涩感。需要放置一段时间,俗称“退火”,随后才会变的滑顺。所以,许多茶人都喜欢将岩茶陈放半年一年之后再喝,如此茶汤就相当滑顺了。

厚,即浓厚,醇厚。这是岩茶的相当重要特点。一指茶汤中内含物质较多;二指茶性峻烈,两者关系紧密。喝过岩茶的都知道,岩茶的茶汤与绿茶相比,更浓更稠。即使是泡的很淡的茶汤,入口后也觉得有一些实实在在的东西,不会产生空洞感。这种感觉,在茶汤下喉时特别明显。常常有一股骨鲠之气,从喉头直透五脏六腑。按我的理解,岩茶的所谓的“岩骨”,最主要的就是这种感觉。

细,指细腻。与细相对的是粗。好的岩茶,茶汤入口感觉相当细腻,犹如乳汁,或嫩豆腐的口感。反之,则如老豆腐,常有沙感。

清,指的是清纯,一种清凉,纯净的感觉。茶汤滋味的清纯,与茶树生长的海拔有关,一般要600米以上才有这种感觉。而低海拔处生长的茶树,制作出来的成品茶,常有类似泥土的浊味。主要是因生长处的特殊地理环境形成,武夷山风景区海拔虽不高,但多峡谷,多悬崖峭壁,岩石多,空间小,日照时间短,日夜温差大,雾水又多,这就极大的影响了茶树的生长,形成岩茶特有的清纯感。

以上五个方面的滋味,不是孤立的而是有机的统一体。其中的厚与清,是形成“岩骨”感的最主要因素。也是茶人们常说的岩茶特别“醇”的主要因素。我觉得,前人用“岩骨”来形容岩茶的滋味特点,实在精确。岩,既是岩茶生长环境的特点,也是茶性的特点。岩与骨组合一起,让人首先联想到

“硬”,但这种硬,不是像钢铁一样沉重。是一种有弹性,有活力,有变化的硬。回到茶汤上来,体现的其实是一种峻烈,厚实,持久,而又富于层次变化的茶味。

当然,对于岩茶来说,“岩韵”是否明显和强烈,除了“岩骨”外,还要加上“花香”,只有将这两方面结合起来,才能体会到完整的“岩韵”。而岩韵的特点,不仅是特殊花香与峻烈厚实茶味的结合,也是力度、持久度,清纯度的结合。所以有经验的品茶者都知道,岩茶的香气与滋味,往往是后发制人的,“三泡四泡是精华,九泡十泡有余韵”。

至于一些陈放年限较长的岩茶,尽管茶汤滋味会变的更好——主要是更滑更厚,因为“花香”已失,就很难说是佳品了。

三  岩韵的深层理解

“岩韵”的妙处,仅用上述的标准去把握,还是不够的,还需从更深更高的层次去理解。

首先,“岩韵”是相比较而言的东西。要真正理解岩韵,不仅需要较长时间的品饮体验,还需要善于比较。岩韵只存在于岩茶中,而且只存在于传统意义上的“正岩”茶中,所谓正岩茶,指的是今武夷山风景区约七十二平方公里地区所产之茶,其中又以“三坑两涧”为核心。具有非常强烈的地域性。所以有些人干脆主张“岩韵”就是“地土味”。但是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地土味本身,而在于如何才能体验到地土味?从未品饮,很少品饮,与只饮岩茶不知他茶的人,是无从谈岩韵的。只有经常品饮岩茶,并能与其它茶进行比较的人,才可言岩韵。比较的方法,一是与其它茶类比较,例如与绿茶,普洱茶比较;二是与同类茶比较,例如与铁观音,凤凰单丛,台湾乌龙比较;三是在不同级别岩茶间进行比较。这

其次,岩韵是一种高雅之美,要理解岩韵,需要具备一定的审美修养。审美修养的高低,往往与人的见识、学问、情趣有极大关系。一个从未出过门不知天下之大的人,一个从不学习读书的人,一个毫无生活情趣的人,也许能喝得出茶的好坏,却很难欣赏岩韵之美。笔者曾在浙江某绿茶产区的茶农家中冲泡岩茶,在座的所有茶农,喝了都皱眉头,说像药一样。其实并非是岩茶品质不好,而是他们除了自己做的绿茶以外,从未见过更不用说喝过其它的茶。反之,在闽粤工夫茶流行区,岩韵就很容易找到知音。而在爱茶者中间,无论什么地区,只要是好的岩茶,都能欣赏。这倒不是说这些爱茶者水平特别高,而是他们多是一些所谓的“风雅”之士,多属于鲁迅所说的“有钱,又有闲”的一族。只有在此前提下,才能对生活品位有更高的追求,才能从品茶中得到生活乐趣,才能体会茶之美岩韵之妙。

再次,岩韵既是一种美,也是一种“道”。“道”是中国传统哲学概念,属于形而上,精神范畴的东西。指的是带有终极意味的宇宙和人生“道理”和“规律”。正因为如此。先圣老子说,道是一种非常难捉摸,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然而,谁也不能否认它的存在,并且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与物质永远相生相伴。既如此,茶中有道,韵中有道,就是极其自然的事情。

岩韵中蕴含着的“道”,可以形象地概括为“小小一杯茶,浓缩天地精华与人世变化”。对于一般的饮茶者来说,也许感觉到的只是岩茶在感官引起的愉悦。但对追求茶道的饮茶者来说,岩韵的感觉,可能会引发他对于自然、社会、人生的许多感想和觉悟。或许这些感想和觉悟比较肤浅,不带有终极真理的意味,然而都是有意义的。事实上,茶道追求的乐趣,并不在于终极目的,更多的在于过程本身。岩韵之所以是“道”的最佳载体之一,就因为“岩韵”的真实体会和把握,需要一个相当的过程。笔者自爱茶问茶起,迄今十年,其间走过许多茶山,访过的许多茶人,品过的许多名茶优茶,在岩茶方面,用心犹多,几乎无一日不浸淫其中,但是直到今天,也只能说对岩韵略知一二,略有感悟而已。尽管如此,并不影响我的乐趣,因为,不断地追求,不断地悟“韵”,悟“道”,这就是人生。

观心斋茶事荟微信公众号

观心斋茶事荟

观心斋茶文化综合平台微信公众号,为您提供最新活动动态。扫一扫立即关注。

茶派网优选茶市微信小店二维码

茶派网优选茶市

茶派网优选茶市,茶派网茶友会社区会员优质佳茗的聚集地。欢迎品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加入茶派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商业洽谈 文章投递 寻求报道
电话咨询: 18033290812
关注微信